国际工程承包:入世后的概念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3/1/10 阅读:938
聚划算
    国际工程,有境外工程,还有境内工程。原来,因本国工程公司能力局限而由外4公司承包的某些工程、世行贷款和地区发展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外商投资项目或引进技术特殊复杂项目工程等,外国公司承建或与中国公司联合承建,这些境内工程都属国际工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所以在WTO协议原则下,境内工程其实都是国际工程,从而拓宽了国际工程外延。
    

    
  国际工程承包有其特有性:合同主体多国性、货币和支付方式多样化,国际政治、经济影响波动性,规范标准差异性。国际工程承包,是一种综合输出,涉及到资本、科学技术、劳动力、经济信息和现代化管理在国际间的流动。世界越来越开放,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劳务国际化、土地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等等。如要把境内的国际工程仅局限在世行贷款工程项目和地区发展银行贷款工程项目等以上几种形式上,与中国“入世”后WTO对中国市场的要求就不相一致。所以,加入WTO后,无论境外还是境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这是我们在中国加入WTO后应清楚的与以往不同的一点。现在的观点,应是大市场、大贸易、大建筑,不应再限于国内。
    

    
  以前,对境外工程,中国主要作些对外援助项目。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承包,还是始于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第一批对外工程承包公司,首先进入中东地区开展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可见中国在这方面起步甚晚。在这二十多年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中,中国取得了成绩,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除少数中央各部专业性较强的公司、部分发展较快的省市公司,积累了一定经验、资产、人才实力外,在其他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大多数规模小,有的只是做些承揽、介绍、组织等中介性工作而分享一些管理费而已,有的仅拥有大量固定的建筑工人却缺乏资金元融资能力和国际化经营与管理经验与人才;中国对外公司常见各自独立经营,少有联合成规模至使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倾轧,耗散了资金、人力物力而难以有对外的竞争抗衡能力。并且,从工程类型占国际工程收入的比例看,中国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传统建筑安装业,石化、交通工程占有一定比例,但高新技术工程项目明显偏少,工程承包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欠发达地区。
    

    
  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长期生存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了整套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受制于政府,缺乏活力,生产力严重制约,难适应市场经济。在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中,中国政府谈判代表根据中国建筑业实际发展情况,没有向其他成员承诺开放建筑市场。中国建筑业的保护政策,早就在国际市场上引出了不满,特别是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呼声甚高:开放建筑市场。中国建筑领域加入WTO谈判主要内容是房地产、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和规划等方面。建筑领域谈判属服务领域的谈判,主要是建设领域各行业的市场准人、给予进入中国建设领域各行业的外国公司企业以国民待遇等问题。建设部已对建设领域各行业市场开放的程序时间表对外作了承诺,并已为美国等所接受。
    

    
  目前,中国加入WTO后,虽然中国建筑市场承诺开放,但也不是必须全面开放,而是可以有权利部分地、有条件地逐步地开放。但是,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自由的竞争的国际大建筑市场必是发展趋势之所在,中国建筑市场的开放必将纳入国际服务贸易谈判的议事日程,市场开放只是早晚之事罢了。
    

    
  在国际建筑市场中,中国境外工程承包积累了一些经验,还是有基础的。“人世”也给中国国际承包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但对境内工程,在国民待遇的原则下展开竞争,无疑对中国建筑企业将是一种挑战:原有的行政保护、行业保护、部门保护没有了,靠的全是自身的实力来获得项目。同时,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也不断涌现新情况:各国保护主义形式翻新,发展中国家工程公司的崛起,大型工程项目和技术复杂先进的项目要靠技术和资金竞争,垫资等投资的支付手段增多而又不利,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项目增多,跨国公司实力更强,对劳务技术要求提高,等等。这些无疑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建筑业提出了新的考验。
    

    
  进一步可以看出,国际工程,不再限于境外工程和境内世行等贷款项目,最终的趋势,应该是国内每一个项目都是国际意义上的项目,国内市场也就是国外市场。

关于易利-项目管理-产品中心-联系我们-帮助中心-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