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优势兵力 走合作共创之路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3/3/10 阅读:1053
聚划算
    一、我国的工程承包事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市场上已取得立足之地并在酝酿图谋更大的发展。之所以说是立足之地是因为在全球每年上千亿美元的工程承包营业额中,我国所占有的份额只有区区1%强。这一数字一方面说明我们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全球工程承包市场总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专业化和服务一条龙化。以这样的发展趋势来审视发达国家与我国工程承包业的现状可以看出我们处于劣势。综合我国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对我国工程承包业的分析,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金融服务系统不健全、综合实力低下、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某个行业的孤立现象,它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一致的。因此我国现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尚属发展中国家。
    

    
    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大对手,我国的工程承包企业若仍旧各自为战,单枪匹马闯世界则实难取得骄人战绩。英国著名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曾系统研究过从公元前五世纪以来的30场重要战争和300场重大战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战略和战术的精髓可用一个词概括,那说是“集中”,即集中己方所长,对付敌方所短。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精髓之一也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条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当今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和我们的企业实情。事实上面对国际承包市场上的风云变换,各方有识之士已经达成共识,即采用大企业战略,靠走合作之路发展国际承包事业,既然合作是一项关系重大的战略选择,就有必要对合作进行认真的研究。本文拟先探讨合作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之后对阻碍企业间合作的制约因素作一分析。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市场一体化、资本一体化并逐渐向生产一体化发展。这一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将世界各国各地区分散孤立的经济体融合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莫过于这样一个共识:发展经济的最有效方式是合作而非对抗。这也即是当今国际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不断多样的原因之所在。
    

    
    尽管全球范围的国际经济合作的历史不长,对其理论的系统研究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然而早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就已经阐述了合作的益处。虽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以及后来的“要素禀赋”说阐述的是国际贸易为参与贸易的各国所带来的利益,但是实现各自利益的基本条件是相互间的合作,因为闭关自守的国家或由于各种原因招致经济制裁的国家或相互敌对的国家是无法通过相互间的贸易彼此获益的。
    

    
    一个国家一旦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就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个体系中的成员结为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一国的经济信息通过国际经济传递机制传导到其他国家。传递的渠道可以是实物形态的如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也可以是非实物形态的例如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而后者所产生的传递效应往往更深刻。保罗·萨缪尔森将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概括为三条:
    

    
    一是,乘数联系,一国国民产出的变化通过乘数传递关系扩散到伙伴国家。80年代海湾国家大搞国内基本建设,大兴土木,极大的促进了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市场的繁荣;而中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扩张政策也在扩大国民收入和促进进口增加的同时,为国外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二是,货币联系,一国的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影响到国外的汇率和利率。最近的例证即是从1999年开始的此起彼伏已形成潮流的加息热。美国自1999年6月连续六次加息导致欧洲央行也连续六次提高利率,随后是日本结束了长达 18个月之久的零利率政策,紧接着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等国也纷纷卷进提息浪潮中。
    

    
    三是,储蓄和投资联系,一国储蓄的变化将不同程序地影响国内和国外的投资。简单地说当我们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封闭经济,一国政府支出的缩小将增加世界的储蓄,同时降低世界的利率,提高世界的总投资。这是溢出——传递效应,它说明了在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的景气或衰退都会通过该国对外开放的部门传递到他国,当然对他国所产生的影响有大有小,因国而异,但它所表达的潜台词是各国必须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才能对付共同的问题,求得共同的发展。
    

    
    谈到合作的可能性,人们往往寻求相互间的互补关系。从基本的商品贸易关系上讲,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另一种物品需求的下降,则这两种物品互为补品,反之为替代品。由此可见,互为替代关系的商品之间形成竞争关系,而互为补充关系的商品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同理各国各企业之间在建立合作关系时都首先寻求互补关系,如果能将竞争关系成功地转化为合作关系,才是达到了合作的最高境界。国际经济合作基础理论中所论述的“4C原则”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境界,即竞争——矛盾——协调——合作。从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对此英国学者比尔斯科特曾提出竞争的双方应为了共同利益携手将利益的蛋糕做大,以使双方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共同将蛋糕做大的思路与近年来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双赢”原则所阐述的道理是一致的。在为了共同利益的大旗帜下,为取得双赢的目的,众多昔日的竞争对手携起手来成为了合作伙伴,在当今世界经济的舞台上,通过合作的方式以求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已成为时尚。
    

    
    三、当我们将目光从世界范围转向国内的企业时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合作发展的价值观和精神尚未在中国的企业之中形成。在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时千万不可忽视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实现了内部的合作并使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时才能够搞好国际经济合作。当我们把一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时,构成这一整体的各部分就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体系,形成了一荣具荣,一损具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任何一个企业希望独自兴旺发达而不与他人合作,或靠损害他人利益而独自获利都是无法长久的。就以我国的工程承包业为例。阻碍我国工程承包业在国际市场发展的一个障碍是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互相压价,自相残杀,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阻碍全行业的发展壮大。多年来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始终走不出开创阶段而进入发展阶段于行业内部形不成合力,因而无法制定全球战略,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着深刻的关系。
    

    
    目前国际承包市场上,一个总承包项目,业主对承包商的服务要求越来越全面化和技术化,从工程勘探、设计、建筑、机械、电力、供水和交通到设备采购与供应、人员培训和资金融通,都在所要求的范畴内。如此全方位高层次的要求使只有具备综合实力的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揽总承包项目,而反过来讲那些拿到总承包项目的企业一般都具备了项目所需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仅以1999年为例,新签的大项目多是大型专业公司所承揽的,如在中国名列榜首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其合同额达到19.23亿美元。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要求已经使合作成为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尽管合作势在必行,然而若不排除制约合作的因素则合作难以实行。下面即对这些制约因素做一分析。
    

    
    观念上的束缚:竞争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和为贵”的说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同行是冤家”“商场如战场”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实际上是对竞争观念的误解。经济领域里的竞争鼓励的是人们的创新和创造精神,鼓励的是挖掘人类的智慧财富,使人们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服务于人类的需求,而绝非鼓励非理性的恶性争斗或以损害他人利益获得暂时的满足。事实上视同行为冤家,以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企业不但最终毁了自己的商誉,也损害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企业家们应当认识到获得竞争优势的最好法则是发展自己。
    

    
    寻求与他人合作是自己无能。以往中国的企业兼并或联合中,被兼并者或被联合者往往被视为失败者,是滨临倒闭的企业和无法生存的企业。因此企业领导不到万不得已不走合并或联合之路。即便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强强联合企业也常常由于名利、地位、利益等分配不均而不得长久或运转不灵。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必须舍小利而求共同的大利,放弃狭隘的小团体和部门的利益而寻求国家的整体利益。
    

    
    我们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许多的工程承包公司在谈到企业发展的困难时经常提到的一个因素旨人才匮乏,缺少懂技术管理的人才。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仅以工程设计为例,我国现有工程设计企业近万家,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真可谓数目庞大。再加上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的外经贸公司和国际公司等聘用的专业人才,将总数加起来后将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是任何发达国家都会感到生畏的力量。之所以看似人才匮乏,实则是人才过于分散,或是集中于研究院所的人才没有有效的与企业合作。在管理方面我们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从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以及国外培养的大批MBA及各种经济类管理人才已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人才库。问题的关键是真正懂管理的人才是否有权管理企业,有些已经坐在领导位置上但又不谙管理的人是否愿意将自己的位置让出。
    
经济理论知识可有可无。有不少企业的领导过去曾经带领自己的企业走南闯北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也就据此认为理论知识可有可无,因为他们虽然不曾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不甚了解跨国经营的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理论等,但他们不是照样很成功吗?其实他们的成功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的支持。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外经贸公司在海外是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因而不必考虑企业的经营利润和亏损。再有传统的工程承包一般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如工程勘探设计或施工等,或者多数属于我国所专长的劳动密集型的土建项目,这使专长于某一行业的公司或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公司还有施展的余地。然而当今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是由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公司在唱主角。如果我们要把事业做得更大更好,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知名的大公司竞争,作为企业灵魂的领导必须首先熟悉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而不是仅仅靠自己的经验办事。经济学理论的用处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地认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说不具备这样的理论知识是各种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作法,包括面对竞争对手时常借助于互相压价、互相排挤等非竞争手段产生的根源之一。事实上即便是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领导仍应不断回炉,获取新的知识。世界500强之首的美国GE公司就有这样一个专门培训企业高层领导的管理发展学院。全球500强公司的160位首席执行官,包括我国中央直属企业的18位总经理都曾经在这个学院进修。我国也应当由某个成功的大企业牵头开办一所在职的企业老总培训学校,让企业高级管理层人员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以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和管理方法。
    

    
    体制上的束缚:企业的地方和部门属性。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群从体制上讲分别隶属于国家、省、市以及地县,有很强的地方和部门属性,被冠以某省或某市县名称的公司自然成为当地某省、某市县的企业,它们的荣辱兴衰成为与当地领导的业绩和财政收入相联系的大事情。这种地方和部门属性使得原本就很困难的企业间跨地区和跨部门的联合与兼并又增加了难度,有时甚至成为主要障碍。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是企业的体制问题。尽管是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的确是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企业人事制度仍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我国的工程承包公司多是从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演变过来的,因此企业主要领导的产生仍有明显的上级部门干预的痕迹。根据新华社最近对全国1万家企业领导换届所做的统计显示,虽然到1999年上级指派企业领导的比例已明显降低,但仍然占总数的55%。上级人事部门的用人标准还保留着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色,如专业知识在选拔条件中比例最低,只占3%。这样的方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用人制度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造成许多企业当领导的不懂管理而懂管理的没有领导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全社会应当迅速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用人机制,使真正懂管理而又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成为企业领导。
    

    
    有对外工程承包资格的企业数量过多。我国获得对外工程承包许可的企业由最初的4家发展到目前的1400多家,而且数目还在增加,虽然到1999年我国已有30家企业进入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行列,但从经营规模上讲,我们仍难同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匹敌。例如1998年我国所有企业在海外完成的承包工程营业额仍低于克瓦纳集团一个公司同年的营业额。政府应当适当控制工程承包行业的数量规模,同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的资产重组、合并、兼并、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达到优化行业结构的目的。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例如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产组合、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企业兼并与合并,以优势互补为目的的企业联合,以完成某一特定大型承包项目为目的临时体,或者是近几年国际上十分盛行的、为提高销售量或为扩大市场份额等目的结成的企业联盟等都可以是工程承包企业采用的方式。
    

    
    四、我国工程承包业正面临着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据《工程新闻记录》杂志的分析,全球投资建设规模在今后4年将以每年5.1%的速度增长, 2003年将达到3.6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世界市场,如果我们仍然依靠企业的自然发展过程,等待企业通过搏斗,拼得伤痕累累之后才学会合作(如我国的彩电业),那我们付出的代价将不仅仅是高昂的“学费”,还有失不再来的黄金机遇。“在这个时候,要避免和解决缺陷,使得中国经济强大,企业强大,只有文化、精神、价格观最有效,最能缩短时间。”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应尽早摆脱各种束缚,使合作成为企业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早日形成行业内部的合力,以优势兵力迎接国际市场上更大的挑战。
    

    
作者:白远 外经贸研究院摘编

关于易利-项目管理-产品中心-联系我们-帮助中心-申请链接